传习录 29

【原文】

王嘉秀问:“佛以出离生死诱人入道。仙以长生久视诱人入道。其心亦不是要

人做不好。究其极至,亦是见得圣人上一截。然非入道正路。如今仕者,有由科,有由贡,有由传奉。一般做到大官。毕竟非入仕正路,君子不由也。

仙佛到极处,与儒者略同。但有了上一截,遗了下一截。终不似圣人之全。然其上一截同者,不可诬也。后世儒者又只得圣人下一截。分裂失真。流而为记诵,词章,功利,训诂。亦卒不免为异端。是四家者,终身劳苦于身心。无分毫益。视彼仙佛之徒,清心寡欲,超然于世累之外者,反若有所不及矣。今学者不必先排仙佛。且当笃志为圣人之学。圣人之学明,则仙佛自泯。不然,则此之所学,恐彼或有不屑。而反欲其俯就,不亦难乎?鄙见如此。先生以为何如”?

先生曰:“所论大略亦是。但谓上一截,下一截,亦是人见偏了如此。若论圣人大中至正之道,彻上彻下。只是一贯。更有甚上一截,下一截?‘“一阴一阳之谓道,但仁者见之便谓之仁。知者见之便谓之智。百姓又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仁智岂可不谓之道?但见得偏了,便有弊病”。

【注释】

王嘉秀,字实夫。

上一截,即上达功夫。

【导读】

关于心学与佛老的关系,在当世之时,便有很多信佛老之说的人,是不认可心学的。在现代,心学也被教科书评定为唯心主义。而且心学里很多修行的方法又容纳了佛老的方式,所以一提心学,很多吃瓜群众会一脸鄙夷。不去试图接触心学,而是想当然的嘲笑一番,认为心学神神道道,学习心学之人脑子有毛病。

我等能深入学习心学之人,自是明白自己在学习什么,在干什么。对于不理解的声音,不必在意。

从这篇对话中,先生也说明了佛老与心学,或者说儒学的部分区别。

其实从王阳明的经历来看,他是深入的学习了佛学,道学。从佛道中,确实吸收了很多东西。静坐也是方式之一,很多的观点也是从佛学中演化。比如相由心生,这可能引导先生理解了眼前的东西都是万物在心之明镜中的反映。

原文中,先生说大略是如此,我的理解是,先生是认可佛,儒,道的最终理想都是一样的,都是引人入道,这个道是同一个到,只不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形成了不同的路,但是路的终点是一致的,即自由,也就是孔子说的:从心所欲而不逾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