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 27

【原文】

澄在鸿胪寺仓居。忽家信至,言儿病危。澄心甚忧闷不能堪。

先生曰:“此时正宜用功。若此时放过,闲时讲学何用?人正要在此时磨炼。父之爱子,自是至情。然天理亦自有个中和处。过即是私意。人于此处多认做天理当忧,则一向忧苦,不知已是‘有所忧患,不得其正’。大抵七情所感,多只是过,少不及者。才过便非心之本体。必须调停适中始得。就如父母之丧。人子岂不欲一哭便死,方快于心?然却曰‘毁不灭性’。非圣人强制之也。天理本体,自有分限。不可过也。人但要识得心体,自然增减分毫不得”。

不可谓未发之中常人俱有。盖体用一源。有是体,即有是用。有未发之中,即有发而皆中节之和。今人未能有发而皆中节之和。须知是他未发之中亦未能全得。

【注释】

有所忧患,不得其正,语出 《大学》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毁不灭性,语出《孝经   丧亲》孝子之丧亲也……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也。

体用一源,  语出程颐《易传   序》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体用一源,显微无间。

【导读】

阳明先生多次讲到,要在事上磨。只有在遇到事,心有所感应的时候,才能更具体的剖析自己的内心。

本次分享的两段,一段是陆澄儿子病危。陆澄忧心忡忡。先生告诫说正在此时此事上磨砺心性。第二段讲的是不是没人都有未发之中,既然无,自然也就无发而中节。

这两段正好可以结合起来理解。先从未发之中上去思考。

这未发之中也就是心的本体,也可以理解为情感感应起源。若能得心正,心的本体,一切情感的发生是真实的,且是适度的。若不能明澈心之本体,则出现过和不及两个极端。

情感过了,就成了装,自己来感动自己。偏离了本来要发生情感的事件,而是偏重在自己感情想要发泄或者想让别人看到自己感情更强烈的地方。

情感不及的话就是冷漠。

然后再从第一段上先生说“此时正宜用功。若此时放过,闲时讲学何用?人正要在此时磨炼。”只有这时情感浓烈处,发生处,最是磨炼内心的时候,也是省察的好机会。真是能明澈心体,把情感的发生恰当,恰度。

每每在事上磨砺,使心体明澈。自己发而中节,自己的情感就不会为外事所迷,不会被自己的私欲所迷,看事物也就更清晰,看别人的情感也更清晰。

虽然修习心学是为了自己心体明澈,自己一旦心体明澈,就好似明镜一般,把别人的心也是照亮清晰,别人的心里是怎么样想的,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想法,自己看的一清二楚,这就知己知彼,自然百战不殆,在生活中自然无往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