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 26

【原文】

定者,心之本体。天理也。动静,所遇之时也。

澄问学庸同异。先生曰:“子思括《大学》一书之义为《中庸》首章”。

澄问:“有人夜怕鬼者奈何”?

先生曰:“只是平日不能集义而心有所慊,故怕。若素行合于神明,何怕之有”?子莘曰:“正直之鬼不须怕。恐邪鬼不管人善恶,故未免怕”。

先生曰:“岂有邪鬼能迷正人乎?只此一怕即是心邪。故有迷之者。非鬼迷也,心自迷耳。如人好色,即是色鬼迷。好货,即是货鬼迷。怒所不当怒,是怒鬼迷。惧所不当惧,是惧鬼迷也”。

【注释】

《中庸》首章原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导读】

本次分享了传习录里的三段文章,前两段看似简单,却内涵很深。最后一段文字虽多,一言蔽之,则是心不正,自被心迷,心有所迷,如何不惧?

阅读本篇原文,需细细品味第一段:定者,心之本体也。几何中画圆的方法是,确定一个点,然后再把等距的点连起来,就成了一个圆,只要这个点不动,不同的距离能画成不同的圆。

这个点叫圆心,那么一个圆上不同点我们可以理解成生活中各种事,麻烦事,欢喜事等等,以圆心看来,都是一事,即情之所发,所以把他们归为一个圆圈,既然等距,那么也就无所谓过悲过喜。

人心也是一样,天性是定的,而又能感应万物,物来则应,动起来或静起来不过不同时,不同物心的不同感应罢了。这里的定不是静,静也是定的一种反应。若要把定理解成了静,那不免陷入枯槁之境。

因为这心有感应,所以才会有七情六欲,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思想不同,发出来的情或过,或不及,才有这各色的人。中庸里说发而中节,谓之和。也就是这个情也恰当。如何才算恰当,这个需要自己打磨内心,立志致良知,自然知道恰当为何物。

发乎情,止乎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