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 17

【原文】

问:“静时亦觉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

先生曰:“是徒知静养,而不用克已工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问上达工夫。

先生曰:“后儒教人,才涉精微,便谓上达,未当学,且说下

学。是分下学上达为二也。夫目可得见,耳可得闻,口可得言,心可得思者,皆下学也。目不可得见,耳不可得闻,口不可得言,心不可得思者,上达也。如木之栽培灌溉,是下学也。至于日夜之所息,条达畅茂,乃是上达。人安能预其力哉?故凡可用功,可告语者,皆下学。上达只在下学里。凡圣人所说,虽极精微,俱是下学。学者只从下学里用功,自然上达去。不必别寻个上达的工夫”。

【注释】

静亦定,动亦定语出 程颢(hao)《定性书》所谓定者,动亦定,静亦定,无内外,无将迎。

上达 语出《论语  宪问》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导读】

本次分享的是传习录中的两段。一段是讲动静之间的区别已经如何动静皆定的境界,另一段讲的是上达与下学的关系。

第一段:对于大部分人学习心学都会遇到的问题---看书静思时觉得凡事皆清,诸事皆明,心里廓然大公,然而一旦要处理具体的事物,依然觉得一切还是乱糟糟的,心学连个影子都不见了。

先生指出了病根:不能克己,也就是想的到,却做不到,知道一些事需要做而不去做,一些事不能做,却控制不住自己去做。这就是不能克己。

先生给出了药方:在事上磨。遇到了事,先格一下自己的心,看看做事出于什么心,自己的良心还在不在。用良心去做事,这就是在事上磨。

第二段讲的下学与上达。先生直接指明,凡是能说出来的,写下来的,都是下学。上达和下学不是两分,而是一体的,上达包含在下学里,只不过上达需要用下学表达一下。

就像是现象和规律之间的关系。凡是你能观察到的都是现象,那些观察不到,却决定一切现象的东西就叫规律。那些科学家哲人总结出来的,写出来的,就叫定理,定理不等同于规律,而需要自己通过这些定理去体会这些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