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 05

【原文】

爱问:“昨闻先生止至善之教,已觉功夫有用力处。但礜(与)宋子格物之训思之终不能合”。

先生曰:“格物是止至善之功。既知至善,即知格物矣”。

爱曰“昨以先生之教,推之格物之说,似亦见得大略。但朱子之训,其于书之‘精一’,论语之‘博约’,孟子之‘尽心知性’,皆有所证据。以是未能释然”。

先生曰:“子夏笃信圣人。曾子反求诸己。笃信固亦是,然不如反求之切。今既不得于心,安可狃于旧闻,不求是当?就如朱子亦尊信程子。至其不得于心处,亦何尝茍从?精一博约尽心,本自与吾说﹝吻﹞合,但未之思耳。朱子格物之训,未免牵合附会。非其本旨。精是一之功,博是约之功。曰仁既明知行合一之说,此可一言而喻。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存心养性事天,是学知利行事。‘夭寿不贰,修身以俟’,是困知勉行事。朱子错训格物。只为倒看了此意,以尽心知性为物格知至,要初学便去做生知安行事。如何做得”?

爱问:“尽心知性,何以为生知安行”?

先生曰:“性是心之体。天是性之原。尽心即是尽性。‘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知天地之化育’,存心者,心有未尽也。知天如知州知县之知,是自己分上事。己与天为二,事天如子之事父,臣之事君。须是恭敬奉承,然后能无失。尚与天为二。此便是圣贀之别。至于夭寿不贰其心,乃是敢学者一心为善。不可以穷通夭寿之故,便把为善的心变动了。只去修身以俟命,见得穷通寿夭,有个命在。我亦不必以此动心。事天虽与天为二,已自见得个天在面

前。俟命,便是未曾见面,在此等候相似。此便是初学立心之始,有个困勉的意在。今却倒做了,所以使学者无下手处”。

爱曰:“昨闻先生之教。亦影影见得功夫须是如此。今闻此说,益无可疑。爱昨晓思,格物的‘物’字,即是‘事’字。皆从心上说”。

先生曰:“然。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民爱物,即仁民爱物便是一物。意在于视听言动,即视听言动便是一物。所以某说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中庸言‘不诚无物’,大学‘明明德’之功,只是个诚意。诚意之功,只是个格物。

【备注】

朱子格物之训,语出 朱熹《大学章句》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理也。

论语之博约,语出《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孟子之尽心知性,语出《孟子-尽心上》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者,则知天矣

夭寿不二,修身以俟 等句语出《孟子-尽心上》

生知安行,学知利行,困知勉行,语出《中庸》

【解释】

本篇文章主要点明了以下两点:

1、格物是止至善的功夫,这就给学习心学的人点明做到止于至善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去格物,而格的这个物,即是事,心是身的主宰,心动成意,意之所至便是物,便是事,从这个事上去格物,也就是去诚其意,也就是躬身自省,去剖析自己的内心,自己动机到底是什么。这个很重要,很多人做事不知道自己深层次的动机是什么,是为了别人,还只是为了满足感动自己。

2、辩清了朱熹的一些错误,也说明了学习的方法,要循序渐进,从开始有个落脚点,下功夫处入手,慢慢提升自己,而不要一开始茫茫荡荡,从一个缥缈的东西学,不知道怎么应用实践,如何能学的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