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把"良知"充分地实现出来
admin 2018-1-6 21:41:23 803
我们之所以不一定能够把一件事情做好做完善,不是因为事物本身有什么毛病,而是我们自己的心灵状态有不端正。
心学作为一种思想体系或哲学,心学是明代中叶之后中国思想界的主流思潮,其影响之广大,远极于日本等国,从而使王阳明成为一位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思想家与哲学家。
心学,大致由三个方面的理论所构成:(1)心即理;(2)良知与致良知;(3)知行合一。这三个方面理论的相互联系,构成了王阳明思想的有机整体。"心即理"的观点,是心学的基础性理论,也是心学全部思想所建立的基点。
它大致是说:我们每一个人都具有"本心",这一本心实际上也就是我们生命的本原或本质。我们之所以具有各种各样的生命活动,不仅能够视听言动,而且能够分辨善恶、能够感知外物,能够就事物之间的关系进行判断、推理,根本原因即在于我们具有这样一个"本心",如果没有这一"本心",那么我们的全部生命活动就都是不可能的了。
要强调的是,这一"本心"原来是包含着最高的"天理"或者天道的,"天理"不外乎人心,天道即是人道,所以"天理"就存在于人心,天道即是我们的"本心"。说"心即理",就是要我们都要明白这样一点:我们的"本心"或者本质原本就是与天道相一致的。人之所以可能是高尚的,根本原因正在于此。"心即理"的观点,其实就是要我们能够自觉地意识到自己的本质原本与天一般高明,与地一般博厚,这样我们才能够光明正大,在天地间堂堂正正地做个人。"心即理"就是我们生活当中立足的基点,有了这个基点,我们的生活才不至于会迷失方向;有了这个基点,我们才能够真实地把我们自己的本质表现在生活实践的各个领域。
"心即理"的"心",王阳明后来又将它称为"良知"。"良知"既然是"良"的,当然就是"好的",因为它实在就是我们从天道那里所获得的"德性"。这个"良知"是每一个人都具有的,并且它永远都在,不会消失的。
所以,"良知"就是我们的"本心",就是我们的"本性",就是我们本来圆满成就的"德性",只有"良知"的表现与实现才是我们生命所应有的本来面貌。
所谓"致良知",也就是要在充分意识到自己本有"良知"的前提之下,把"良知"充分地实现出来,通过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的意识活动、语言表达、行为实践,把"良知"贯彻到我们生活领域的各个方面。
我们之所以不一定能够把一件事情做好做完善,不是因为事物本身有什么毛病,而是我们自己的心灵状态有不端正。事物本身总是无所谓端正不端正的,如果我们以端正的心态去做事,那么事情就能够做端正、做完善。心态端正的标准,就是符合我们自己本有的"良知","良知"就是我们自己的"定盘针",是我们"自家的准则"。依着这个"自家的准则"去做事,就是"致良知"。
这样我们也就可以知道,"致良知"实在不只是一种理论,而更是一种实践,是与我们日常的生活实践息息相关的。这种"致良知"的实践活动,是把我们自己与外界的事物、人物、世界本身联系在一起的根本环节与途径。
"致良知"的实践活动,要真正做到我们的意识活动、语言表达、行为实践都是合乎"良知"本来面貌的,就必须要做到"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王阳明最早建立的观点,也是他最后坚持的观点,可以说是贯穿于他一生的根本思想之一。"知"的意思,既指"知识",也指"良知"。在"知识"的意义上,他强调任何知识的获得,作为一个过程,必然同时是一个"行"也即是实践的过程,"知识"与"实践"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分离的。在"良知"的意义上,他更强调"良知"必须由人的实践活动来表达与体现,所以"致良知"的展开形式,就是"知行合一"。
大致了解了阳明心学的最基本观念之后,我们才可以来谈论他的思想的当代意义。
首先,"心即理"的实际意义,是要为我们的心灵确立一个可靠的依止之境,也即是《大学》所说的"止于至善",天道、天理即是"至善",即是我们生活意义的根本座标与价值的原点。
我们今日的社会,物质资料可谓已经是极大地丰富,但物质的追求是不是就是我们人生的全部意义?物质欲望的满足是不是就是我们人生的全部价值?如果不是,那么我们是不是还需要关照一下自己的心灵状态?
如果这一点是需要的,那么毫无疑问,王阳明的观点,包括他关于"良知"的学说,就会显示出它独特的价值。"心即理"既是一种理论预设,更是一种精神境界,我们全部的生活实践,实际上都是出于我们自己关于生活意义的预设的。如果我们没有一种精神境界的建立,那么我们的生活完全有可能是漂浮的,是随着不断变化的物质生活面貌而迁移流转,没有根基的。而追求精神境界的提升,当然也并不是要反对物质资料的富裕,而是要为富裕的物质生活建立起"主宰",建立起"脊梁骨"。要把丰富的物质世界与物质的生活纳入到崇高精神的"主宰"之下,而不至于使真实的自我丧失在物质资料的丰富之中。
"知行合一",不论在何种意义上,它都强调了人的精神世界与行为活动的一致性,这叫做"人格完善"。我们自己的生活世界,是"人格完善"意义上的人自己所开辟与创造出来的。"我的生活我做主",也就是"我的世界我做主",那么我们需要一种怎样的生活与世界呢?
心学观点,这就取决于我们自己的心灵状态。心灵光明磊落而严正崇高,世界就光明磊落而严正崇高;心灵若阴幽黑暗,生活就阴幽黑暗。我们的生活行为是在我们的心灵状态主导之下的行为,而我们所享有的世界,就是我们行为的直接结果。在这一意义上,至少我个人以为,王阳明的观点,仍然有指导我们今日之生活的实际意义与价值。
※本文选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我们尊重原创,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予以删除!感恩文字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