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生命本源,进入无的境界
劲草 2017-8-5 8:00:00 686
为什么佛道两家都反对多余的东西呢?什么是多余的东西呢?怎么分辨?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只追求道,无论做什么事,都让自己"合道",也就是与道相合,进入老子所说的、"无"的境界。
因为,你追求道以外的东西时,哪怕只是一种做事的技巧,或是一种你随喜的德行,只要稍不注意,也容易背离大道。因为,人心非常微妙,少了一点点观察和警觉,就容易从学习变成作秀、表演,就算对象不是别人,而是自己,也是一种虚伪的东西。因为,你下意识地希望自己如何如何,然后在行为上这么做,却不一定代表你的心就是那样。如果你的心不是那样,你却做成那样,让自己觉得开心,让自己觉得欣慰,让自己觉得满足,那么对你的觉悟、对你的生命本质来说,都是没有任何好处的。做任何事,只要动摇了智慧的本体,忘掉了事物虚幻的本质,去追求或塑造一种永恒的假象,就会背离大道。大道就是无常,就是变化,就是万事万物不能执著的本性。与真理相合,就是不执著地活着,不刻意地追求什么、达到什么、不去迎合任何标签,不让自己更符合某种标准,只管自然地做,无为地做,让心静下来,让紧张的心放松,让封闭的心打开,去感受一种一体无别的和谐。这才是真正的修道。真正的真理,永远是远离各种人为倡导的。我们的表达,也不是为了控制一个鲜活的生命,把他塑造成我们认可的样子,而仅仅是说清楚一个事实。因为少了控制,所以可以不计较结果,没有了计较,人就是自由的,逍遥的。
嵇康痛苦在哪里呢?他想做事的时候,却发现当时的官场容不下他,他在那个地方也做不了事,而且,他是一个天才的艺术家,却不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当他无数次想参加暴动的时候,他就会觉得痛苦;当他回归到大自然,享受道法自然的那点惬意时,写一点想写、该写的东西时,他就会觉得幸福。
我也不会勉强自己、让自己变得不自由,如果一个所在想要裹挟我,我就远离它。我和嵇康不一样的地方,在于我愿意、也能遵循世间法的规则,我不会做孤标独立的事情,不会挑战世俗的道德,但我心灵的本体从不动摇。不管我在做什么,不管我在哪个圈子里,我的心都属于我自己,不属于那个圈子本身。在这个心态下,我再去做自己愿做的事情。但我不是想要成功,而只是在玩。注意,这不是玩世不恭,而是认真地做事,尊重规则,但不在乎结果,尽情享受那个过程,在那个过程中让自己自然地成长。这时,很多"事技"就自然具备了,不用故意去追求,也不用故意去培养。它是智慧成熟到一定程度后的妙用。
所以,"无欲观妙""守中成大拙",当你消除了心里的欲望,观察智慧中出现的美妙的破执境界,守住心里最本真的东西时,你看起来就是非常愚笨的。因为,你不在乎很多东西,你不需要拥有某种外现,得到别人和自己的认可。过去能伤害你的所有东西,都不再拥有伤害你的力量。因为你不在乎。
有人说,不在乎不是逃避吗?不是的,不在乎只是不需要执著了。它出现了也很好,我接受它;它不出现也很好,我同样接受。要知道,人的生命是个相对稳定的常数,很难改变,你再怎么在乎、再怎么折腾都没有用,改变不了什么。除非你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改变你的心,那么你命运的密码就会改变。有一本书叫《了凡四训》,不知道有多少朋友看过?它讲的正是一个人改变命运的经历。不过,这个人不是通过修道改变命运,而是通过积善成德改变命运的。
所以,修道、修仙的人不去争,他们注重"恬淡虚无""愉悦自然",甚至要把所有的嗜好都除掉。
什么叫嗜好?当一种东西影响你心灵的稳定和平静时,就叫嗜好:喜欢酒的人,喝酒和不喝酒是不一样的,这就是嗜好;过去,我抽烟和不抽烟也是不一样的,所以烟也曾经是我的嗜好。当我发现自己依赖抽烟的时候,我就戒掉它,否则,它就会干扰我的自由。有些人没有吸毒之前,其实是很好的人,很老实,人不错,但吸毒之后,人整个就变掉了,变得暴力、没有底线、残酷,还会不由自主地把整个家庭拖入痛苦的深渊。这就是毒品对生命的干扰。欲望跟毒品的性质是一样的,欲望也会让人变质,让人变得糟糕,让人伤害别人。所以,嗜好也好,欲望也好,都要戒掉。
过去,释迦牟尼专门定了戒律,不让比丘在同一棵树下逗留三天以上。为什么?因为,他一旦待了三天以上,就会觉得"这是我的地方",对它产生了依赖感。如果别人来了,他还会觉得"你怎么能占我的地方"?所以,我经常都会变地方,过去待在武威,后来到了岭南,再后来又到了山东。对一些志愿者,我也要求他们这样。不要在一个地方待得太长,经常变化一下,破除对那个地方、那种状态、那个人群的执著,接触更多的人。
作者:雪漠选自《老子的心事》
※本文选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我们尊重原创,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予以删除!感恩文字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