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级

幸福的家庭,不是三观相合,而是不争对错

洪子 2019-11-2 22:58:40 496

大字 小字
        常有人说,和三观相合的人在一起,才最舒服。
        的确,三观相合,相处不累,说理说得通,说情也能快速理解,就连脾气都能少发一大半。
        可你看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家庭是真正的三观相合? 
        所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我们一辈子都在"三观不合"中与人相处。
        最幸福的家庭,不是三观相合,而是不争对错。
        不争对错
        是你对父母最大的孝顺
        前两天,我妈又被她所谓的朋友骗了1000块钱。 
        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我心里的气就直往外冒,一见到我妈就朝她说教:
        "妈,我都和你说了几遍了,你那个朋友不是什么好人,都向你借了多少次钱了,有一次还过吗?"
        我妈刚看到我回老家正高兴着,一见我说她就躲在一旁,脸塔拉下来,张口想解释,嗫喏了一句:"不用你的钱。" 
        我更气了,直接堵住了她后面的话,继续说:
        "这是用不用我的钱的问题吗?她每次问你借了钱就去打麻将,输了再来借,自己的钱藏得好好的,一分不动。
        妈,你说你怎么就不能好好听我的呢?干嘛要凑上去被人当作傻瓜?" 
        我插着腰,越说越气,媳妇拍了下我的肩,我一回头,看见我妈一个人坐在沙发上默默掉眼泪,就在那一刹那,我所有的气都被卸了个干净。
        她很少哭,从我有记忆起就一直很坚强。以前她老是凶我,就像我现在老是凶她一样。可不同的是,以前的我还小,现在的她已老。
        后来回家路上,媳妇有些感慨,她劝我:
        "别和你妈争了,是对是错是好是坏有这么重要么?老人家就是觉得朋友就得帮。
        你妈这些年一直这么为人处事的,哪里改得了,这些钱我们也能承担,何必还要因为一点小事闹得都不愉快。"
        我一路无言,但想到我妈刚才默默擦眼泪的样子就觉得心里噎得慌。
        其实像今天这样的情况,发生过不止一次。 
        我让她别吃隔夜饭,她就在我看不见的时候吃;我让她不要听信谣言,她偏偏还要在朋友圈转发那些垃圾文章。
        每回老家一次,就要为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吵一次架,算起来,几乎很少有一家人和和睦睦、不争对错在一起的时候。
        其实,何必呢?
        我们以为的对,也许是父母眼中的错,我们以为的错,也许恰恰是父母眼中的对。
        三年一代沟,我们和父母之间至少隔了7个代沟,谁也无法填平。
        父母老了,有些无伤大碍的小事,该让的,就让让吧,少点倔强,也才能少点后悔。
        不争对错,才是对父母最大的孝顺。
        好的婚姻
        不需要争输赢
        网上有个段子,相信很多人都见过。
        什么是好的婚姻?
        有人说,是不需要争对错,也不必讲道理,爱应该比理多,情应该比理深。 
        正如那句话:家是讲爱的地方,不是讲理的地方。
        两个人生活在一起,无法避免地会有各种争端矛盾,最重要的不是去分辨清楚你对还是我错,而是能包容的就尽力包容,能避免矛盾激化就不要低情商地去触犯底线。
        听过很多相似案例,男人和女人吵架,男人觉得女人真野蛮,讲话逻辑不通,和她说再多道理也听不进去,时不时还要来个一哭二闹三上吊。
        女人却觉得,为什么男人会那么死脑筋,她要的是拥抱,男人偏偏要在一个问题上争输赢,她要的是安慰,男人只会觉得自己说了半天还是没有说服她。
        仔细想想,你对了又如何,错了又如何,越较劲,反而越是双方都不开心。
        还记得鹬蚌相争的故事吗?
        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
        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干死你。"
        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不取,明天你的嘴不取,就会饿死你。"
        两个不肯互相放弃,结果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
        婚姻中,也许不会有渔翁得利,但"鹬蚌相争"也一定没有什么好结果。
        你会发现,吵架吵多了,最后的结局不是冷战就是打架,不是打架就是离婚。
        明明两个人各退一步、各松一口就能解决问题,何必还要争输赢、分对错。
        老话说,在家别讲道理,要和稀泥。
        家贫就相互扶持,家富就相互信任。多包容、多忍让,才是幸福婚姻的模样。
        最无效的教育
        是跟孩子讲道理
        知乎答主麦田圈守望者分享过这样一则趣事: 
        我小时候厌食,吃饭很慢,于是我爸规定:"谁最后吃完饭谁刷碗。"
        我想着很有道理啊,毕竟他们早吃完了还要等我不太好。
        后来进入青春期,我成了把"特别能吃苦"做到前四个字的人,吃饭速度飙升,老爸成了最后吃完的人。
        我爸的规定改为:一律由我洗碗,理由是爸妈要做饭。
        但其实,平常做饭的都是老妈。
        为什么说这个故事呢?
        其实我想说,绝大多数的父母,都爱跟孩子讲道理,有时讲一遍,孩子听懂了,服从了,也就没什么大事了。 
        要是没听懂,不服从,事就大了。
        当孩子用哭闹、耍赖、撒气、左耳进右耳出等等的方式表现出反叛情绪时,父母们就会开始恨铁不成钢,于是,各种大道理、各种打骂说教就会扑面而来。
        但是,父母们所讲述的道理就一定是正确的吗?未必吧。归根究底,父母要的是服从,是乖乖听话,而不仅仅是道理。
        中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一生共育9个子女,家庭生活是出了名的幸福。
        有次,长子梁思成与次子梁思永二人调皮开车被撞,梁启超写信给大女儿"告状"称:
        "思永嘴不能吃东西,思成便大嚼大啖去气他。思成腿不能动,思永便大跳大舞去气他。真顽皮得岂有此理。"
        虽说是"告状",但梁启超也只是当作一则趣事和女儿诉说,并未因此而对孩子讲道理,反而很是体贴关心孩子,称赞说:"两兄弟勇敢和纯挚的性格,我很喜欢。"
        换作一般家庭的父母,或许早就把俩孩子叫到跟前,好好"教育"一番了吧。
        梁启超的9个子女,个个优秀,或许是因为,他给予孩子更多的是爱而不是理,是包容而不是强制吧。
        卢梭在《爱弥儿》里反复提到,跟孩子讲道理是最无效的教育。
        身教永远大于言传,教孩子亲身体会也永远比单纯的讲道理、论对错有用!
        对父母、对伴侣、对孩子,都多一份爱,少一份理吧。 
        家人之间无对错,只有和不和,谁先退让,谁才是最聪明的。
        最好的时光,是和家人在一起,最好的幸福,是一家人健健康康、开开心心。
        家和才能万事兴!
※本文选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我们尊重原创,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予以删除!感恩文字作者!
分享是一种美德!欢迎推荐,感恩!
推荐视频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