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概述
未知 2017-2-28 15:16:12 845
一
《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家王陽明的语录、论学书信的简集,为明陽学派的启蒙典籍,流传甚广。“传习 ”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 乎”。
王陽明(1472——1528),字伯安,号陽明,名守仁,余姚(今浙江 )人,曾筑室故乡陽明洞中,世称陽明先生。11岁前在祖父王伦养育下成长,后随父王华到北京,一度热心骑射、研习 兵法。18岁时在回余姚途中拜访程朱派学者娄谅(1422——1491),娄谅向他介绍朱熹的格物说和“圣人可学而至”的思想,使他深受启发。21岁中乡试,遍读朱熹著作,28岁中进士,任职于工部,后又担任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正德元年(1506)武宗朱厚照继位,太监刘瑾专权,王陽明因抗疏救援戴铣等人被刘瑾廷杖,不久贬为贵州龙场驿丞。正德三年他的思想发生了大的转变,背离朱熹的向外穷理的格物穷理之说,认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并在当地创立龙冈书院。刘瑾伏诛后,他被召回内地,历任南京刑部四川清吏司主事、北京吏部验封清吏司主事,文选清吏司员外郎,考功清吏司郎中等职,后升任南京太仆寺少卿。正德八年,至滁岛督马政,正德十一年升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奉命镇压赣南农民起义。正德十四年升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六月,他奉旨督兵讨伐宁王宸濠在南京发生的叛乱,事遂,奉敕兼巡抚江 西。明世宗继位后,他被任命为南京兵部尚书参赞,封新建伯。后因遭到反对派的攻击和排挤,从正德十六年到嘉靖六年(1527年)一直过着退隐生活。嘉靖六年五月朝廷再次起用王陽明,镇压广西农民起义,后兴办南宁书院,建立思田学校。嘉靖八年病重,上疏请求回乡养病,翌年初卒于归途的江 西南安舟中。
二
在哲学方面,王陽明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说,否认心外有理。认为事物的道理或规律离不开心或意识;他还认为,离开人天赋的良知,就无所谓万物,人的良知是自然界万物存在的依据,所谓物也就是人的意识的表现,精神、意识等是第一性的,万物则是意识派生的。
在认识论上,王陽明宣扬“致良知”与“知行合一”说,认为人的认识就是对本心良知的自我认识,人都有良知,良知也就是天理,一切事物及其规律都包含在良知之中。达到本心的良知,也就达到了对一切真理的认识。
他还宣扬“知行合一”说,但这种知行合一不是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而是把知与行合而为一,以知为行,认为知是行的先导,行是知的体现,知是行的开端,行又是知的完成,知中含行,行中含知。
总之,王陽明的心学哲学思想纠正了程朱理学的烦琐流弊,注意了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形成了具有鲜明特点的陽明学派,流行达 150 年之久,其思想中包含的个性解放的因素,则为近代康有为、梁启超、熊十力等人的推崇。王陽明的思想在明代中叶传到日本,在明治维新的日本思想界颇有影响。
王陽明的哲学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著作里,如《传习 录》、《大学问》等。其中《传习 录》最为典型。
三
《传习 录》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由陽明先生生前所授的弟子们整理编辑。后又于陽明先生身后,几次汇整增补,成为今日所流传的《传习 录》。
正德七年(1512)王陽明的弟子徐爱开始陆续记录先生论学的谈话,并编纂成本,刊印。正德十三年,另一弟子薛侃将徐爱所录残稿及陆澄与他新记录的部分合在一起,在虔(今江 西赣县)刊行,亦名为《传习 录》。嘉靖三年(1524),南大吉增入王陽明论学书信若干篇,仍以《传习 录》为名,在越(今浙江 余姚境内)出版。嘉靖三十三年,王陽明的弟子钱德洪就陈九川等所录《遗言录》加以删减,与他及王畿所录,一同编为《传习 录》,在宁国(今安徽省境内)出版。嘉靖三十五年,他又将黄直所录的部分编入《传习 续录》中,在蕲州(今湖北省境内)刻。
隆庆六年(1572),谢廷杰在浙江 出版《王文成公全书》,以薛侃所编《传习 录》为上卷,以《传习 续录》为下卷,附入王陽明所编《朱子晚年定论》,便成为《王文成公全书》本中的《传习 录》。其版本有上海商务印书馆景印隆庆六年《王文成公全书》四部丛刊本。日本东京昭和五十年松云书院影印1897年佐藤一斋《传习 录栏外书》,上海商务印书馆1927年叶绍钧的校注本等。
四
在《传习 录》中,王陽明先生阐发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关于心学,他讲道:“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也。至善是心之本体”,“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地鬼神万物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传习 录》(上)中记载,他和弟子们到南镇地方游山,一个弟子指着山中的花树问:“天外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陽明说,当未看花时,心不起作用,也就没有花,当看花时,花才显现出来,以此论证事物的存在依赖于人的意识。
王陽明的心学特点表现在他的良知说,他认为人心的灵明就是良知,良知就是天理,天地万物就是从灵明中产生的。良知是人心固有的,这种所谓良知,是一种主观意识,是善恶、是非的标准,良知是超善恶的,是绝对至善的。他在《传习 录》(上)中说:“若鄙人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 书中还说:“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
(《传习 录》下)又说:“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只闻那恶臭时已自恶了,不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又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传习 录》上)又说:“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失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传习 录》中)又说:“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即便是行了。”(《传习 录》下)
王陽明所说的“知行合一”,不是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而是把知与行合二为一,以知为行,认为知是行的先导,行是知的体现,知是行的开端,行又是知的完成。知中含行,行中含知,他这种“知行合一”说其实质是消行归知,以知为行,把知与行在主观内心里合一。换句话说,他的知行合一,就是致良知,良知是知,致的工夫是行,知是道德意识,行是内心世界的道德修养。
五
王陽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一生武功赫赫,学名昭昭,尽管王陽明的心学的基本做向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但在朱学衰颓之际,倡导心学,深入研究知识关系,并把儒家的内圣之道发展到了极致,其思想介值是很高的,对后人的高迪是深广的。
《传习 录》是王陽明的代表作,不但影响了中国一百多年的思想家,而且享誉海外,在明治维新以来的日本、经济腾飞期的韩国,都被作为精神的范本。可见此书的价值和魅力。
编者
1997年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