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学习中华传统文化
2018-10-22 10:08:49 928
为什么习总书记和中央反复强调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的理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为我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供经验、理念、方法、智慧等丰厚和有益的滋养。
一、传统文化是做人的文化,教我们安守人伦大道,把人做好
人类科学文化概括起来可分两大类,一是道,二是术。道是如何做人的文化,解决的是做人的规律和标准问题。术是如何做事的文化,解决的是做事的技能和方法问题。
中华传统文化就是关于道的文化、做人的文化,基本内容就是五伦、八德。五伦就是五种人伦关系,即父子、夫妇、长幼、君臣、朋友等关系,这五种关系是人都要面对的,如何处理都有道。
父子关系的道就是父子有亲,即父慈子孝。父慈是说父母亲要慈爱自己的子女,要抚养、教育子女。养育好,一般都能做到;但在教育子女这方面,一些父母没有做好。《三字经》上说,“子不教,父之过”。只养不教就是父母没有尽到慈道,没有尽到做父母的责任。子孝是指子女要关心、赡养、恭敬父母。子女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就是要尽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于单位和国家,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父母和子女都按道而行,父母子女的关系就和谐了。
夫妇关系的道就是夫妇有别,即夫义妇顺。“有别”就是在家庭和社会承担的不同分工与责任。夫义就是丈夫要有情义、道义,丈夫要有阳刚之气,要关爱妻子,尊重妻子,领妻成道,当好表率。不能有大男子主义,大男子主义不是刚,而是自私自利,丈夫自私自利就离开了道。妇顺就是妻子要柔顺,妻子要助夫成德,相夫教子,热爱家庭,教育好子女,言行得体和顺。柔顺就是妻子的道,做到柔顺,妻子就是有德,就是贤妻良母。柔顺不是软弱、懦弱,更不是对妇女的歧视和压迫,而是顺应了男女的不同生理和心理特性。丈夫和妻子都按道而行,夫妇关系就和谐了。
长幼关系的道就是长幼有序,即兄友、弟恭,尊老、爱幼。兄弟姐妹的道就是兄要友、弟要恭,作为兄姐对弟妹要关心、爱护,弟妹对兄姐要尊敬、尊重。“序”是指天然的次序,不是刻意安排的,先出生的为长,后出生的为幼。幼对长要尊敬、尊重,这是敬长;长对幼要关怀、照顾,这是爱幼。长幼都各行其道,长幼关系就和谐了。
君臣关系的道就是君臣有义,即君礼臣忠。君礼就是上级要做下级的“君、亲、师”。“君”就是作为上级要以身作则,公平公正,为下级做好榜样和表率;“亲”就是要关心下级的工作和生活,多为下级着想,爱护下级;“师”就是上级要负责教育、引导下级,尊重下级,相信下级,帮助他们不断提高和进步。臣忠就是作为下级要尊重上级,这是对待上级应有的态度;要服从上级,按照上级的要求尽职尽责做好工作;要为上级当好参谋助手,为上级建言献策。上级和下级都各行其道,领导和下属就和谐了。
朋友关系的道就是朋友有信,是指朋友之间交往要有信义,讲究信用。若有过错,劝而改之,若有善事助而成之,不论贫富,一视同仁。诚实守信,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准则。表里不一、言而无信的人,可能蒙混乃至得势一时,但决不会长久,最后成为孤家寡人。谁不尊重讲诚信的人,谁又不愿意与讲诚信的人交朋友?
八德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人应当具备的基本德行。
明代著名思想家、理学家、文学家薛瑄在《戒子》中高度概括了五伦对人的意义,他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伦理而已。何为伦?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五者之伦序是也。何为理?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者之天理是也。于伦理明而且尽,始得称为人之名,苟伦理一失,虽具人之形,其实与禽兽何异哉!若人但知饮食男女之欲,而不能尽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之伦理,即暖衣饱食,终日嬉戏游荡,与禽兽无别矣”。也就是说,人必须按照人伦大道去走,处理好五种关系,符合八德的标准,才算是一个合格的人。为什么现在很多人身心不和谐、家庭不和谐?为什么社会上很多人不讲诚信、道德缺失?就是因为不会做人,缺失了做人的教育。
二、传统文化是道德文化,教我们向上向善,提高人性
什么是道德?道是规律,是方向,是路径。天有天道,地有地道,人有人道,商有商道,师有师道,医有医道等等。德是按道而行。
传统文化是古圣先贤总结出来的做人的道,是做人的基本道德。按照人道去做,就是有道德,就像各种车辆必须按照交通规则通行一样,才能不出问题。
而道德的精髓就是善,善就是利他,就是责任。儒家的四书之一,《大学》开宗明义就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儒家文化的核心就是仁,仁就是爱人,就是善。道家文化经典《道德经》上讲,“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也是讲的善。佛家文化更是如此,讲大慈大悲,诸恶莫做,众善奉行。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也都是讲要爱人如己。我们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其要义可概括为五个字,就是为人民服务。正如唐朝魏征等在《群书治要》序中说,“窃惟载籍之兴,其来尚矣,左史右史,记事记言,皆所以昭德塞违,劝善惩恶,故作而可纪。”因此说,所有做人的文化都是善文化。为什么?因为这是天地之道,是人间大道。不讲善的道德是伪道德,不讲善的做人文化是歪理邪说。
人有了向上向善之心,才能不断提高修养,才能不断提高人性,去除动物性。就像毛泽东主席说过的,一个人无论能力大小,只要像白求恩那样,有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三、传统文化是幸福文化,教我们趋吉避凶,得到幸福
《太上感应篇》中的开篇语:“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人的祸福是怎么来的?统统是自己召来的。按道而行,尽好本分,不离道,不缺德,就会召来吉祥如意。吉就是吉祥,如和谐、快乐、顺利、成功、幸福。背道而行,不尽本分,就是缺德,就会召来凶灾祸患。凶就是凶灾,如疾病、灾祸、夭折、牢狱、贫穷、痛苦、矛盾、挫折、失败。
中国人过春节都愿意贴“五福临门”的对联,五福就是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但又有多少人真正得到五福了?长寿吗?很多人不长寿,40岁、50岁就走了,有些人貌似长寿,但活着就是靠药物维持着,每天一把药。富贵吗?很多人不富不贵,纵然有钱,但贪欲大仍是穷人;有的富而不贵,不被人尊重。康宁吗?有的浑身是病,并不健康;有的不守本分,丧失良知,心不安宁。好德吗?自私自利,斤斤计较,怨天尤人,更有甚者损人利己。善终吗?大多病痛难受而死。人人都渴望五福,为什么得不到五福?因为没有按照人生的正确大道去走,致使身心不能和谐。
想长寿吗?早在三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一个伟大的命题“惟仁者寿”。“仁”,是孔子儒家学说的核心。孔子的学生樊迟曾经向孔子请教:“什么是‘仁’?”孔子答曰:“爱人”。汉朝思想家董仲舒有言:“仁者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心静,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而养其身。”想富贵吗?《大学》曰,德本财末。道德是财富的本源,厚德才能载物。做善事,常帮人,就是别人的贵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想健康吗?上海城隍庙大门上有一副著名对联,足以成为振聋发聩的警世通言:“行些善事,心静神安梦魂稳;做个好人,天敬地佩鬼神钦。”这样的人,还用得着一掷千金去购买那些“保健品”吗?还用得着千里奔波去烧香礼佛祈求健康吗?他们那种坦然、平和的良好心态,就是世间千金难买的“保健品”,就是健康长寿的坚实基础和可靠保障。有了健康,有了长寿,怎么能不善终呢!当然五福的核心是好德,好德就是善。没有了善,祈求五福,那就是缘木求鱼。现在很多人的人生目标是钱权名利,钱权名利靠什么得到?靠争,与父母争,与配偶争,与子女争,与同事争,与同行争,争的结果都是怨恨恼怒烦,哪有幸福可言。
四、传统文化是智慧文化,教我们增长智慧,避免舍本逐末
关于因果的智慧。传统文化讲因果报应,揭示了千古不变的宇宙法则。古人讲,欲知过去因,现在受者是;欲知将来果,现在作者是。一切都是自作自受,自编自导自演。因此,因果法则告诉我们:一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是孟子说的,意思是,事情做不成功,遇到了挫折和困难,或者人际关系处得不好,就要自我反省,一切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孔子说:射箭的方法,很像君子做人的道理,射不中靶心,就要反过来反省自己,看看自己有没有做好,功夫够不够。)我们每个人现在的一切都是“果”,是以前种下了“因”,能根据现在的“果”,反省以前的一言一行和所作所为,就是有智慧。而我们平时的做法却往往背道而驰。有了问题,没有达到自己的愿望,不是反躬自省,总是怨天尤人,总是从他人身上找原因。如没有当上官,怨领导不公平,怨同事不公平等,唯独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为什么领导和同事都不认可你呢?原因一定在你自己身上。遇到问题大家互相指责、互相挑剔,互相批评,结果就是天翻地覆。如果遇到问题大家都反省自己,这件事我错在哪里,我应该承担什么责任,结果就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就是天清地宁。通过反省,接受了教训,改正了缺点和不足,才能使自己不断进步。
二是一切要从因开始。要想知道将来怎么样,现在的一言一行、所作所为都是“因”。因此古人讲,“觉者畏因,迷者畏果”,有智慧的人害怕种下恶因,现在的一言一行都小心谨慎;愚蠢的人不关心种什么“因”,却担心发生不好的果。长期以来,我们很多人都是“迷者”,更多地关心“果”,习惯在“果”上做文章,因而事与愿违。比如,我们都想升官,想当先进,但能不能当上官、当上先进都是“果”。那么当官、当先进的“因”是什么?无外乎:工作扎实勤奋、为人诚实、乐于助人、说话不顶撞人、能团结人、不斤斤计较、不争名争利、任劳任怨等等。那么当不上官、当不上先进的“因”又是什么?无外乎:工作不扎实、偷奸耍滑、争名夺利、心胸狭窄、斤斤计较、说话呛人、自私自利等等。再看看我们自己平时种的什么“因”?所以,得什么“果”就顺理成章了。只是担心发生不好的“果”是没有用的,必须时刻考虑自己现在种什么“因”。想得到“果”而不种“因”,与“想收获而不播种”有什么区别?想好而不种好的“因”,与“想吃西瓜而种苦瓜”有什么区别?那不是自欺欺人吗?这就是智慧。
关于务本的智慧。《大学》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论语·学而篇》中,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做事的根本在做人,做人的根本在修身,修身的根本在道德,道德的根本在孝悌。“孝经”是儒家十三经之一,里面讲,“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意思是,孝是道德的根本,一切教化和教育都是从孝发出来的。“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意思是,不爱自己的父母而爱他人,就是违背道德,是不可能的;不尊重自己的父母而尊重他人,是违背礼法的,都是虚假的。这是孝经总结出的客观规律和真理。古人说“自古忠臣必出于孝子之门”,古代有“举孝廉”制度,就是如果一个人尽孝且廉洁,就可以被委任为官员。只有对自己父母孝顺才有可能忠于自己的国家、君主或上级,如果连父母都不孝顺,怎么可能忠于没有血缘关系的君主或上级呢?又如“百善孝为先”,认为孝是所有善中的第一善。“孝心开,百善皆开”,只有孝心打开,对自己父母能够尽孝,那么所有的善才能从你的内心发出来。孝顺父母,敬爱兄长,是实行仁德的根本。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抓住了根本,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要想让一锅开水不开,扬汤止沸是治标,釜底抽薪是治本;治理水患,堵是治标,疏是治本。而我们现在很多人恰恰干一些本末倒置、舍本逐末的事情,那怎么可能干的好?如在家庭,“孝小”不孝老,孩子要什么给什么,但不舍得给父母点钱花;拼命给子女挣钱,不教子女做人;千方百计教子女才艺,不教子女德行。如做生意,今天坑一点,明天骗一点,天天给自己挖坑;只算自己的帐,自己吃肉,让别人喝汤。等等。就像种果树,要想果树结的果多、果大,必须往树根上施肥、浇水,做断根的事或往树冠上喷肥喷水是不行的。就像盖大楼,必须打好地基,地基不行,盖的越快,倒的越快。因此,学通了传统文化就能不断增长待人接物做事的智慧。
习总书记几年来在很多场合,反复强调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
党的十七大、十八大报告都提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又下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但落实起来谈何容易!主要原因就是现在的很多人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没有了文化自信,对传统文化误解太深。有的人认为,传统文化就是糟粕、保守、落后、迷信,不合时宜,学习传统文化的人迂腐,是另类,是书呆子,是不务正业;甚至还有些人迷恋于西方的东西不能自拔,告诫学习传统文化的人,不要走火入魔了!对传统文化盲目排斥、抵触,已经到了无知的程度!因而对中央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无动于衷。因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任重道远,需要国家的强力推行,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