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人生的大智慧

《传习录》:人生的大智慧

未知 2017-2-18 21:08:40 990

来源于:互联网

大字 小字

王阳明在其跌宕起伏的传奇一生中,除去统兵征战之外,还坚持与学生及友人论学,宣传自己的哲学思想以教化民众。其著作主要有《阳明集》、《居夷集》、《抚夷集略》、《五经臆说》、《大学古本旁注》等。

后来他的学生徐爱、陆澄、薛侃、钱德洪等,把王阳明先生的著作及论学的语录、书信、诗赋等搜集起来,辑成《王文成公全书》(现称《王阳明全集》)共三十八卷,其中《传习录》3卷, 《文录》、《别录》、《外集》、《续编》等共28卷,《年谱》与《世德纪》共7卷。

《传习录》是王阳明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集,单独列为全书第一篇,分上、中、下三卷,乃王阳明哲学思想中的精华部分,也是研习心学的重要经典。“传习”一词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

全书分上中下三卷,上卷经王阳明本人审阅,中卷里的书信出自王阳明亲笔,是他晚年的著述,下卷虽未经其本人审阅,但较为具体地解说了他晚年的思想,并记载了王阳明提出的“四句教”。

上卷阐述了知行合一、心即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意之所在即是物、格物是诚意的功夫等观点,强调圣人之学为身心之学,要领在于体悟实行,切不可把它当作纯知识,仅仅讲论于口耳之间。

中卷有书信八篇。回答了对于执行合一、格物说的问难之外,还谈了王学的根本内容、意义与创立王学的良苦用心;讲解致良知大意的同时,也精彩地解释了王学宗旨;回答了学生关于本体的质疑并且针对各人具体情况指点功夫切要。另有两篇短文,阐发阳明的教育思想。

下卷的主要内容是致良知,阳明结合自己纯熟的修养功夫,提出本体功夫合一、满街都是圣人等观点,特别是四句教的阐述,体现出阳明思想的终极关怀和基本宗旨。

在研读《传习录》时,我十分认同钱穆先生对阳明学的看法,即“脱弃训诂和条理的眼光,直透大义,反向自心”,因为心学本来就是注重体悟与实践的学问,用语言来表达,已经是为了传播而不得已为之,因此对于《传习录》中有关训诂考据方面的内容,不做过多纠缠, 只要用心领悟其中的人生智慧,并努力践行,以善意对待世界,这便就是对先贤最诚挚的致敬。

 

下文摘录一些《传习录》中的经典句子,并做简单解读。

 

1、把握自己的选择方向

 

“夭寿不贰其心”,乃是教学者一心为善,不可以穷通夭寿之故,便把为善的心变动了,只去修身以俟命;见得穷通寿夭有个命在,我亦不必以此动心。

解读:

王阳明认为,“夭寿不二”的意思,是教导学习的人一心向往好的念头和行为,并努力地去实践,决不能因为环境好坏或生命短长而让完善自我的心改变了,只是一心依照“道”的原则去修养,等待命运的安排。即使明白人的穷通祸福、寿命长短是所谓“命中注定”的,我也不必因此而动心。

王阳明何尝不是告诉我们,虽然我们不能控制外界的环境,但我们应该能够掌握自己的选择方向。一个人能否坚持自己的方向,不断完善自我,这完全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2、克服弱点的方法

 

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解读:

人需要有为“真我”着想的心,才能克服自己的弱点。能够克服自己的弱点,才能完善自己的人格,从而成就人生中的事业。

这个“为己之心”,当然不是普通人所说的“为自己着想”的“自私思想”的意思。王阳明认为,圣贤只是为己之学,人还有另一个自我,深藏在身心深处,不为常人所知,这就是“真正的自我”。

只有真正为这个“真实的自我”着想,为心中更为长远的目标而考虑,才能做到克服自己的种种弱点,也才能因此而完善人格或成就事业。

在生活中,当旧的“自我”受到情绪刺激时,如能马上看定“真我”,不要让它与情绪结合,这样内心就不会受到干扰,就可以摆脱那个心量狭小、暴躁、易受打扰的“自我”的控制。

 

 3、要及时扬善止恶

 

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

解读:

善念萌发之时就要认识到去扩充它;恶念萌发之时就该意识到去遏止它。认识、扩充、遏止就是志,这是上天赋予人的智慧。

古人讲,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意思是顺着自己的恶念去行动很容易,就像山崩一样,一下子就爆发出来,不可收拾;而顺着自己的善念去行动,就像登山那样困难,需要持之以恒的信心、毅力。

所以在这里,王阳明告诉我们,当自己的善念萌发的时候,要善于及时发现,并将其放大,最终成为善行;当恶念萌发的时候,更要及时察觉,尽早将其遏止。王阳明说这就是圣人的修身之道。

 

4、用行为控制情绪

 

日间工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

解读:

平常修身养性的功夫,如果觉得烦扰,不妨就静坐,如果觉得精神疲懒,不想看书,则偏要去看书,这也是对症下药。

这是王阳明在回答学生陆澄问立志之道时所说的话。他认为,立志的要点,在于做到能自我控制,有一种自律的精神。要提升自控能力,关键在于每天去做一点自己心里并不愿意做的事情,以此来磨砺、调控自己的心性,换一句话说,就是要经常强迫自己进入状态。

这样,你便不会为那些真正需要你完成的义务而感到痛苦。久而久之,这种自律行为就变成习惯,主宰着你的行为。

其实人是一种十分矛盾的动物,强大的惰性与巨大的潜力在体内共存,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人们就会显得十分懒散,做事拖拖拉拉得过且过。而施加了一定的压力之后,不断朝既定目标努力,人的潜力才会被激发出来。